“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打破國外硅鋼技術壟斷。”2月17日,在首鋼智新遷安電磁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用高端無取向硅鋼二期項目建設現場,項目負責人介紹說,該項目分兩期工程總體規劃,項目建成后可年產新能源汽車用高端無取向電工鋼產品幾十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300余萬噸。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我市緊緊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以重點承接平臺為支撐,以承接產業轉移為重點,主動對接京津、服務京津,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持續強化,產業對接協作取得積極進展。2014年至2023年底,我市共實施億元以上京津合作項目886個。華潤二期、中鐵十六局高端裝備制造、首鋼智新、巴威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優質項目相繼投產,承接京津疏解轉移項目個數、總投資和完成投資額均居全省前列。特別是全力推進央企京企二三級機構落戶,2023年央企京企在唐山設立分支機構42家,今年以來又新增3家,現有130多家與我市開展投資合作。
如何精準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平臺建設是關鍵。
2月18日,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一大早,市國資委央企辦負責人王子劍的電話就開啟了“熱線”模式。“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落戶,是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新的一年里,就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勁頭,多打幾通電話,多往京津跑幾趟,多和客商見幾面,這樣才能為產業協同協作多貢獻一份力量。”王子劍說。
拉出清單、列出臺賬,全域對接、主動服務……承接京津央企、國企、民企板塊疏解和產業轉移,我市不僅深入研究京津冀產業分工和規劃布局,還緊密貼合自身產業體系需求。“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中,我們努力尋找轉型方向。”市發改委協同發展推進處處長張明陽說,圍繞精品鋼鐵、現代化工、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鏈,我市積極推動與京津區域產業互聯、政策互通、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場景共用。
做大做強京冀曹妃甸和津冀(蘆·漢)協同發展示范區,做優做精高新區京唐智慧港、玉田中華老字號產業園等特色承載平臺,全力打造京津產業轉移高地。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2014年以來,累計實施億元以上京津合作項目270個,其中完工項目200個。津冀(蘆·漢)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勢頭強勁,累計實施億元以上京津合作項目162個,其中完工項目118個。 重點承接平臺結合自身優勢,在規劃建設中明確自身定位,精準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讓項目在地理位置的“大遷徙”中重塑生產力。
各縣(市、區)特色產業平臺同樣亮點紛呈,對承接項目優先配置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指標,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提高了平臺的吸引力和承接力。灤南大健康產業園獲批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異地監管”政策;高新區京唐智慧港加快建設,國華科技微探科技光電智能研發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
在做強平臺載體的同時,我市著眼京津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注重運用新成果、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持續推進“千企轉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023年一年即新增省“千項技改”項目120余項,100個新興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首鋼智新建成全球首條具備100%薄規格、高磁感取向電工鋼專業化生產線,全市鋼鐵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鋼材高附加值產品比重達40%,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堅定有力。
下一篇:政策引領 搶灘布局氫能新賽道